疫情居家有時間,群里大家各式地曬美食。今天因為在班級群里夸了一下XR同學蒸得白饃饃漂亮,說了一句:論白饃饃的顏值擔當,引發李同學給我以此命題作文,所以恭敬不如從命,索性來完成這個任務。
要說起這個大饃饃,我首先想起的是女兒小時候給我講的一個故事,腦海中浮想起她童稚的聲音:“大饃饃香呶,大饃饃甜呶,好外婆,好外婆,你先嘗一個——小朵朵和大老虎的故事?!笨蓯鄣男《涠?,機智的小朵朵,最后在大家的幫助下,打敗了可惡的大老虎,救出了自己的好外婆。時間模糊了故事的情節,但女兒清脆的聲音,故事里面反復出現的也是故事的一個主線:兒歌大饃饃、大饃饃,卻在記憶中如此深刻。
饃饃是我陜西家鄉的稱呼,很多地區也稱作饅頭,但仔細想想,饃饃和饅頭最主要的區別在于饃饃的范圍更廣,而饅頭只是其中的一種。用集合的概念來表述,饃饃就是外面的大集合,而饅頭只是其中的一小塊。饅頭就是饃饃,是一種白面的饃饃,而饃饃不一定是饅頭,饃饃很多是各種粗糧做的,而且有各種各樣的形狀。
發面,不帶餡兒,半球形,當然也可能有別的形狀,但基本就是這一類,就是饅頭。尤其是南方的饅頭,個頭小,松軟,而北方的饅頭則講究發面要硬,揉面要到,饅頭剝開皮是一層一層,緊實而筋道。如下圖,正好是南方北方饅頭的一個對比。
眾所周知,我們陜西的人民極愛吃面食,尤其是饃饃,是我們北方人不可或缺的主食?!渡嗉馍系闹袊窡岵ヒ院?,陜西更是被稱為“碳水之都”。最著名的有陜西八大怪之一的千層鍋盔饃,西府厚厚的鍋盔饃,關中名小吃臘汁肉夾饃的白吉饃、羊肉泡饃的死面餅饃,東府蒲城的椽頭饃、石子饃,潼關肉夾饃的層層酥脆餅饃、陜北黃米做的黃饃饃,還有過去年代白面缺乏,人們常吃的各種粗糧如玉米面、高粱面饃饃等等。
說起鍋盔饃,那還是有光輝的歷史擔當滴。話說諸葛亮一代英才,為西蜀鞠躬盡瘁,六出祁山,為啥都沒有戰勝魏國呢?一個重要原因,是蜀國人吃大米,行軍作戰背著鐵鍋,安營扎寨再生火搭灶煮熟吃;而魏國,也就是我們關中秦人的主食是鍋盔,攜帶方便、隨走隨吃,瓷實頂飽耐饑。所以,魏國發現這一訣竅,總在蜀國軍隊生火做飯的時候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,這一招屢屢生效,蜀軍吃不成飯,必無心作戰,六出祁山均無功而返。鍋盔饃為曹魏打敗西蜀立下重要功勛。
當然現在各種各樣的花式饃饃都不稀罕了。但是時光回溯到幾十年前,糧食匱乏的年代,白面饃饃絕對是過年才有的稀罕物。白面饃饃因此也就成為走親戚的重要年禮。
我先生給我講過一個他小時候的真實故事。他們陜北沒有大片肥沃的土地,山窩窩種不出多少小麥,所以白面是絕對的稀缺資源。平時都是土豆白菜充饑,好的就是玉米面饃饃,只有到過年才有白面饃饃吃。過年走親戚一個重要的年禮就是白面饃饃。他大舅家給他家送的看起來白白胖胖的饃饃,拿過來咬一口吃,才發現只有外表面一層薄薄的皮是白面的,里面還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玉米面饃饃。他大妗的絕活手藝令他們嘖嘖稱奇,驚嘆不已,至今不忘。這不,說起白饃饃的顏值擔當,我不由得也想起這件陳年舊事,貧瘠年代心靈手巧的人們,給這玉米面饃饃穿上體面的“白面外衣”,也就有了顏值擔當。
提起年饃,就想起舅舅家供奉在我外公相片兩邊的云塔狀的棗花饃。這個是關中民間習俗,臘月二十三祭灶王爺,大年三十祭祀祖先擺上供桌,都會用到這種云塔狀的棗花饃。小時候大年初二跟著媽媽回娘家,被放到炕上好吃好喝地招待,走的時候,每次我都要不講理的把那棗花饃搬回我家去。在我小小的心里,覺得那個高大的花饃,比我家里媽媽蒸的小小的棗花饃好看多了,實在是太美了,用時下的話說就是滿滿的儀式感,具足顏值擔當。
思緒不由得回到我們清苦的高中時代。我從小就只愛喝稀飯吃米飯不愛吃面條和饃。高中的時候,每天中午的午飯只有三種,米飯、湯面條、大饃饃,是那種一個四兩的真真正正的大饃饃。米飯搶不上,湯面條沒有菜更不愛吃,唯一的選擇只剩下大饃饃。還記得我們班有一位神仙級的同學的吃法,她用大白饃饃夾上一大勺豬油,熱氣騰騰的饃饃瞬間會融化掉凝固的豬油,看她的樣子應該是覺得很好吃很享受。那時我就相當的驚訝她的吃法,所以直到如今仍然記憶猶新。那時我們很多住校的同學們都帶的干糧——家里給烙的鍋盔,80年代還沒有塑料袋,基本是布兜兜或者網兜,掛在四面透風的宿舍的墻上,一吃一個星期,成了名副其實的干饃,到周末回家再帶來下一周的干糧。我住校的時候,媽媽為了讓我愛吃,動腦筋想辦法,發明了一種餅,發面加了糖,烙成甜甜的小圓餅,外皮黃黃的,一周下來還不變硬,現在想來有點像瓷實硬稱的面包。我第一次吃西府的厚鍋盔饃,也是那個時候。有一周爸爸不知從哪里買到的,有2寸多厚,外皮也沒有火燒火烙變硬的痕跡,白白凈凈里外一致,細膩緊實,耐放又好吃。后來才聽說西府的這種厚厚鍋盔,為何能有這樣白凈細膩表里如一的顏值擔當,是使用柴火慢慢煨,用一整夜十幾個小時的時間慢慢慢慢地烤制,不是像我們大火一下子先把表皮烤熟變硬了。此時回想起來我的顏值擔當的饃饃呀,凝聚了父母多少濃濃的無言的愛。正是這段清苦歲月的經歷磨礪了我,改變了我,從此不再挑食,從此愛吃饃饃,各種饃饃。從此鍛煉成具有像饃饃一樣質樸堅實品性的正宗陜西人。
饃饃確實是我們陜西人生活中須臾不離的一種主要食物,與家家戶戶煙火日子息息相關。但是要把饃饃蒸好卻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,也是要好多道工序好多的訣竅,但最根本的其實是一道笨功夫:揉面,揉不到則面不緊,饃饃不會有層層吃著就不筋道。我們陜西人有句俗話,說“你把饃蒸白咧”,意思是“你的努力成功了”“你把事情辦成了”。這句古老的秦人俗語,就像秦人一樣樸素無華,不帶花甲。白饃饃的顏值擔當那可不是從天而降,也不是一朝一夕的花拳繡腿表面功夫,而是一個百揉千揉、精雕細琢、文火功夫的慢工細活,哪一道功夫都不得少,哪一道少了顏值都不到!
版權所有:陜西陜煤黃陵礦業有限公司(黃陵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)
地址:陜西省黃陵縣店頭鎮 郵編:727307 技術支持:黃陵礦業信息中心
Copyright(C) 2011 Huangling Mining Group E-mail:txzx@hlkyjt.com.cn
陜公網安備 61063202000102號 陜ICP備案05006082號-1